从北京到内蒙古呼伦贝尔,跨越千里的不仅是地理距离,更有一份沉甸甸的“山海情”。多年来,京蒙协作从最初的资金帮扶、项目援建,逐步升级为产业联动、人才互通、资源共享的全面合作。在北京市西城区帮扶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实践中,紫苏种植、食用菌加工等特色产业从无到有,北京医疗专家长期驻守北疆,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河……这些变化,正是两地干部群众同心筑梦的生动写照。
京蒙协作花红果硕,守望相助越走越亲。近年来,北京市西城区携手鄂伦春自治旗在这片秀美瑰丽、旖旎多姿的兴安大地上奏响了一首铿锵有力的“京蒙协作进行曲”。
产业发展势头强劲
借助京蒙协作东风,鄂伦春自治旗全面推进产业发展,围绕大豆这一主产业和紫苏、中草药、食用菌特色产业,打造了一条“一主三特”产业发展链条,为乡村振兴、产业兴旺开辟了新领域、闯出了新路径。
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,也是东西部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。截至目前,园区已使用京蒙协作资金1.77亿元,引进5家企业落户,吸纳就业227人,建立园区科技创新中心,设立大豆、紫苏、中草药、食用菌实验室,与中国农科院、中国农业大学、内蒙古农科院等11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工作站,强化科技赋能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有效推动政策向园区集成、资源向园区集聚,逐步实现全旗产业集群式、链条式发展。
在西城区的支持下,鄂伦春自治旗瞄准市场对健康绿色食用菌产品的消费需求,构建起“菌包生产+基地管育+龙头带动+平台销售”的食用菌全产业链,全旗食用菌产业覆盖8个乡镇61个村(社区)、合作社10家、村集体45个,参与农户200余户。同时成立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食用菌科技小院,引入研究生、科技专家进行驻地研究,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。
该旗还利用帮扶资金大力发展紫苏产业,推进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发展模式,建设“研发基地+旅游工厂+研学基地+跨境电商”高度协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,着力完善紫苏种植基地、精深加工、科技研发、文旅融合、物流交易全产业链条,打造全国最大的紫苏种产销基地,建设中国“紫苏之乡”,建成全国第一座集种植、展示、科研、教育、旅游于一体的紫苏博物馆,为紫苏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此外,鄂伦春自治旗认真落实京蒙协作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”计划,以电商平台为载体,结合内蒙古“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”功能定位和首都农产品大市场需求,不断拓宽农特产品进京销售渠道,通过消费协作带动农特产品销售。投入京蒙协作资金200万元,实施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运营和发展森林食品、壮大林下经济专项行动项目,开展鄂伦春紫苏“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生产基地”、鄂伦春紫苏“森林生态标志产品”、鄂伦春“中国紫苏之乡”品牌认证工作,全面提升鄂伦春品牌效应。同时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的“绿品出塞 杭州有约”第四届京蒙消费帮扶集采、呼伦贝尔优质农畜产品消费帮扶(北京)等推介活动,结合线上线下等渠道累计销售农副产品超3亿元。
教育医疗帮扶成效显著
为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,提升教师队伍能力,鄂伦春自治旗与西城区以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为导向,依托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,探索教育深度协作新模式。西城区通过派驻教育专家、教师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,传帮带提升教师专业技能,在学科建设、行政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,构建教育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,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。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主动学习、自主学习、深度学习能力,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,以数字化教育赋能“组团式”帮扶提质增效。西城区还对该旗职业教育提供全方位帮扶,实现“职教一人、就业一人、脱贫一家”目标,真正为当地培养“留得住、用得上、可发展”的技术技能人才。
此外,该旗也选派教师开展跟岗培训和交流学习,汲取西城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、优化学校管理模式、树立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意识和理念、加强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为全旗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为加快改善鄂伦春自治旗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条件,提升医疗服务水平,西城区11所医院结对帮扶旗14所医院,签订帮扶协议14份,帮助推广中医适宜技术、妇产先进治疗技术、中西医结合血管外科治疗技术,开展教学讲座、义诊、下乡巡诊、健康宣传,帮助培训医生28期1085人次。同时投入帮扶资金修建基层卫生院业务用房及购置附属设备,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,切实解决基层卫生院(室)基础薄弱、设备不足等困难。
多元协作走深走实
鄂伦春自治旗以京蒙劳务协作为依托,持续完善就地就近就业为主和赴京就业、引导外埠就业相结合的“三位一体”京蒙劳务协作体系。对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低收入农村劳动力,给予每人一次性奖补1800元,累计实现1050名低收入人口就业。结合农村劳动力工作实际,探索打造了“岭上花园面点师”“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”劳务品牌,全年开展面点师培训3期、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人;组织旗内30名致富带头人赴京开展培训,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247人,其中脱贫人口180人。建立食用菌加工、农产品加工、畜牧养殖等6个京蒙协作与企业共建就业基地,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65人,其中脱贫人口31人。
2024年到位京蒙协作资金5800多万元,用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资金590万元、用于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资金100多万元,实施的19个项目已全部启动。多布库尔猎民村是鄂伦春自治旗7个猎民村之一,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、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、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,入选中国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。在西城区帮扶下,围绕党建引领、民族团结、产业发展、人居环境、乡村治理等领域持续探索,村民积极融入现代化、信息化社会,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夯实,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基础设施、便民惠民举措不断完善,景观环境持续美化,现已建成集娱乐体验、休闲田园、森林度假于一体的新型民俗村,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的乡村治理创新之路。
站在新发展阶段,鄂伦春自治旗将进一步用好京蒙协作大平台,学习借鉴北京先进地区在产业发展、医疗教育、人才培养、生态治理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好机制、好经验、好做法,多渠道引进优势资源,努力结出更多硕果,全力推进东西部协作持续走深走实,推动京蒙协作各项工作再创佳绩!
食用菌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
西城区驻区央企向鄂伦春自治旗捐赠资金
医疗帮扶全面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
帮扶教师为学生们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
本版图片由 鄂伦春自治旗融媒体中心 提供
呼伦贝尔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蒙ICP备18005025号-1
copyright (c) 2018-2022 呼伦贝尔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