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伊敏煤电公司机电修配处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与火花飞溅中,总能看到一个瘦削却坚毅的身影——她手持图纸,目光如炬,时而俯身调试设备,时而为年轻工人讲解技术要点。她就是获得伊敏煤电公司2024年度女职工标兵、机加车间技能带头人王艳,一名扎根基层27年的机械制造高级工程师,用数十项创新成果和专利,在煤电机械领域刻下了“女性力量”的深刻印记。
一、破局者,从“半自动化”到“智能化”的转型推手
1995年,王艳初入机电修配处时,车间还依赖半自动化设备。27年间,她亲历了机械加工从“凭经验”到“靠数据”的蜕变。面对数控设备普及后的效率瓶颈,她将CAD制图与切割软件深度融合,独创“异形工件一次性切割工艺”。以露天矿加工字体为例,她通过优化图形桥接技术,将非封闭轮廓转化为可编程路径,使切割调试时间缩短40%,材料损耗降低18%。工友们惊叹:“王工的代码,比老师傅的手艺还精准!”
在热处理领域,她更是填补了公司技术空白。通过自主研发工艺,用45#钢淬火替代特种钢制作冲孔模具,成本直降70%,使用寿命却提升2倍。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后,成为煤电行业降本增效的标杆案例。“技术革新,就是要让‘不可能’变成‘标准答案’。”王艳说道。
二、攻坚者,用“小发明”解决“大难题”
2022年寒冬,露天矿运输车因车厢底部粘煤屡发侧翻事故。王艳带领团队深入矿区,在零下30℃的环境中观察作业流程,最终设计出“可调整式压弯装置”。通过压制筋模利用排烟热量融化冻结煤炭,这一装置使车厢清理效率提升4倍,避免经济损失超500万元。项目获国家专利时,矿工们感慨:“这不仅是技术,更是救命的设计!”
她的创新清单远不止于此,数控火焰切割双割嘴技术:优化编程逻辑,使异形工件切割精度达0.1毫米;破碎辊齿盘修复工艺:通过梯度热处理,将设备寿命从3个月延长至1年;防磨瓦压型装置:替代人工捶打,生产效率提升60%。 27年来,她主导的30余项创新成果累计创造效益超8000万元,5项技术获国家专利。
三、传承者,在“男兵阵营”中点亮技术火种
作为机电修配处唯一的女技术员,王艳的战场从不设性别界限。热处理作业时,她与男同事一起搬运上百斤的工件;设备检修中,她趴在油污里排查故障。更难得的是,她将“独门技艺”毫无保留地传承,编写《机械加工工艺宝典》,首创“问题溯源教学法”,通过还原故障案例让新人快速成长。
面对班组老龄化,她推动“银发计划”,让即将退休的老技师与青年职工结对,共同研发了“热处理出入炉胎具”“铲刀片工艺优化”等10余项实用工具。她说“技术需要接力,而不是独舞”。如今,她培养的10余名青年学员中,已有5人成长为技术骨干,她以巾帼之姿引领青年职工在生产保障工作中挺膺担当,发挥青年力量。
从青涩技工到专利达人,从“女技术员”到“创新教头”,王艳用27年诠释了何为“匠心如磐”。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,她依然保持着凌晨巡查车间的习惯,指尖摩挲过每一台设备,仿佛在丈量时光与创新的温度。她说:“机械加工没有终点,就像齿轮永远向前——而我的使命,就是让它们转得更精准、更有力。”(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机电修配处葛藤)
呼伦贝尔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蒙ICP备18005025号-1
copyright (c) 2018-2022 呼伦贝尔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